日常
April 16, 2023

The Fear of Social Judgment

标题翻译:《对社会评判的恐惧》

注意:本文是一个对多篇独立文章的合并。因此部分内容可能会不太顺畅,敬请留意。

文章目录

社会评判

小的时候,我曾被我爸报名了一个篮球班。作为插班生,我对篮球一窍不通,但也许是在第一、二节课的时候,教练要我们在快下课的时候小小地打一场。作为极端的社交恐惧者,我不仅身体迟缓、认不清队友(因为社恐,我不认识任何一个人),而且也不慎将球传给了对面——这时,不等我反应过来,我已经在一片斥责声中了。于是我羞耻而伤心地跑到场边坐着,教练想拉我起来,但我不肯——大概他从没见过这么担心的男生吧。

今天,即便是在游戏中,我也极度抗拒多人合作类游戏。除了被骂之外,你还有可能被挂上网,然后被开盒、个人信息泄露,接着轻则被骚扰,重则被泼红颜料,或是真人快打。

现在,当我回首这些事时,我发现背后的原因都是一个:对社会评判的恐惧。而然后,我还发现,这除了是对自尊/自大的保护外,我更恐惧的其实是它的连带后果——被人追着耻笑、被po上网,被开盒。更麻烦的是,为了不受指责,我竭力做到最好,却常常因过于紧张而反倒适得其反。

但这个只是基础理论。现在,我想提出一种叫做“对预期水平的评判”的概念。

对预期水平的评判

要理解这个非常简单。

例如说,作为男生,16岁,当我说出以下内容时,别人的预期水平大约接近于:

  1. 对科幻感兴趣:看过《三体》《基地》《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内容。
  2. 搞编程:是C,还是C++,还是Java?(Python,恕我直言还真的没那么流行)会算法吧?
  3. FPS/TPS:这个我不好界定,但反正我是老年人水平。
  4. 某个故事:大纲?人物?设定?心理?情节?伏笔?作者本人在其中的体现?你该都知道吧?
  5. 运动:鞋子?球拍?背包?拉线?价格?技术?(感觉在运动这方面……周围的人都有点偏向于嘲讽或者偏激的状态)

很正常,对吧?作为准高一学生,你说你在这些方面不知道这些……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承认第四点有点勉强,但那有些时候确实就是我所面临的状态)

很不幸的是,我就是没有。而这个原因可能就要提到我的一张列表和一个系统了。

为父母定制的审查系统

我一直认为我是倾向于讨好型人格。我倾向于让父母高兴,而不是让他们生气——虽然我现在天天惹他们发火,但这种从小就被灌输的价值观仍会时不时激起我的内疚。

对我自己而言,我有一个这样的不完整的列表,它叫做“我不会在我父母面前观看/谈论/执行的内容”,或者换一个说法,“个人审查内容分类”。它的作用和意图不言自明,但我在列出这张表后仍会做一个小总结。

先来看看这张表吧。

我不会在我父母面前观看/谈论/执行的内容(即:个人审查内容分类)

  1. 游戏相关内容。包括游戏本身、新闻、视频、图片和音频等。
  2. 虚构概念。如科幻、幻想类的书等,以及部分抒情类文章中的过于梦幻/意象的东西/意象/意境等。
  3. 暴力或血腥内容。即便是如《动物世界》之类的纪录片里的动物间的搏斗/搏杀也不行(即便这就是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法则)。(注:本人不支持现实中的犯罪内容;影视化等改编属于可接受范围)
  4. 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会被认为不够“男子汉大丈夫”。初三前我几乎没有提过。
  5. 过于新、超前,有时不符合道德或道理的元素。常见于科幻。【另见第2点
  6. 看某部电影/动画/聚集。因为(1)他们很忙,(2)他们多半没有耐心,觉得没用或浪费时间,(3)电影院票很贵,(4)他们不共情,(5)我没钱开会员。
  7. 过于激动的情绪表达。主要是兴奋与哭泣;前者会被认为“太不正常”,并被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或“没意思”,后者会被人为过于情绪化,“这点小挫折都受不了”。
  8. 一种不在他们认知体系内或与之冲突的概念。多半不认同或不感兴趣,然后结束。
  9. 娱乐。主要指较高开支的(各种意义上的),如电影、外出吃饭、旅游,等等。基于现实考量。
  10. 不健康的食品。如方便面、薯片、饮料。亦包括KFC、麦当劳等以及外面的餐厅(被认为加了很多添加剂)。(注:此点常出现在商场购物时;我会本能性的回避它们)
  11. 与朋友外出。但这个其实也没所谓。
  12. 任何可能引起或招致强烈情感的内容。主要是稳定至上。包括兴奋、愤怒、省心等。【另见第7点(注:哭泣是我近三、四年来发现的我又在上升的强烈情感(指发生次数),来源可能是现实,或是书籍/游戏/视频中的情节)
  13. 与性有关的话题与死亡/离世有关的话题。他们就是不想提,即使提起也有忌讳。
  14. 军事。这是一个复合内容。源头可追溯至【第3、5、6、7、8、12、13点】。

由于此张列表的存在,我被迫使用了数种心理防御。

以下所提及的所有心理防御术语均来自于《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第二版)》。如有可能,请直接查阅书中的具体定义。

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升华】。编程,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游戏(至少能说“我在学技术”);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记录我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想自己创造内容给自己看(虽然极不成功;这主要是因为我没法接触到那些内容)。还有一些则包含:

  • 【情感隔离】在我们家中,表现的过于情绪化会招来批评和不满。好像因为我是男孩子,就应该理性至上,将情绪丢进垃圾桶里一样。为了同时防止父母过度担心,我同样会去隔离。
  • 【幽默】我总觉得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不值得一提。我的父母在我严肃讲话时总是会笑,好像我的事压根不值一提一样。在初三时,尽管已濒临崩溃,我仍经常跟说笑话一样讲述,尽管极不好受。
  • 【最小化】见【幽默】。一切感觉都不像大事(我自己的),根本算不上。
  • 【高度抽象化】存疑。我认为我在学习心理学中呈现出滥用抽象概念,“贴标签”行为。讽刺的是,我学习心理学正是为了缓解我这些年来产生的心理问题。
  • 【被动】按照书中给出的例子,我认为“被动—攻击”这一术语适用于我。在很多情况下我非常倾向于让别人做决定,不仅因为我有选择困难症,还怕因此招致不满,或仅仅是“不够格”。
  • 【反向形成】我曾想杀死某些人(尤其是我的父母),但我意识到那不对。
  • 【假性独立】不言自明。
  • 【转向自身】我不想感受我对父母的暴怒,由此转向自身。并且常伴随自杀倾向。
  • 【外化】我总认为外部会对我有很多批评,颇有微词,因为我父母教给我各种社会/社交礼仪,而我常常违反,由此发生对自己的批评。
  • 【理智化】存疑。但从例子和定义来看,似乎有。
  • 【内省】通过反省和思考自己内心的事情,我得以逃离现实。“过度分析自身行为与想法而控制情绪”是很常见的一点。
  • 【向受害者认同】尤见于集体活动中。当我的行为(不论是只有我还是也包括了其他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后,我会表现出此种行为(感到十分内疚)。事实上,即便是新闻中与我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亦会使我表现。
  • 【投射】和/或【投射性认同】很难给出具体的案例,但我感觉存在。
  • 【否认】例如说,我一直期待父母会变好,但并不。
  • 【幻象形成/白日梦】每天都在发生。事实上我也并不否认这是在逃避现实。

总结一下:

  • 上述列表中的内容并不完整。自小学一、二年级之后,此列表就在不断加长和扩大。
  • 当在父母面前接收到新的元素时,我会考量自己和父母的反应。如果后者不同意,我就不去接触,而如果又确实感兴趣,我会在背后偷偷接触。
  • 本列表中的审查范围极广。至少包括:图书、音乐、视频、文字(任何类型,如新闻、文稿、专栏等)、游戏(具体到元素)。为了防止父母对其中的内容产生理解,我习惯于看国外英文内容,除非必要,否则国内平台仍是个较次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这促成了我的英语好)。
  • 本列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将我自己的行为约束到父母所在的道德和认知体系,以及维持整个家庭相对的稳定环境。一切都是为了不让我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
  • 本列表中最老的一项可能就是游戏。应该自幼儿园大班或大大班开始,我就会有时躲避在父母面前打游戏这一行为。
  • 本列表(以及整套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运行了近八、九年之久。而由于我父母常常在家/在身边,本列表及系统算得上是24/7全天候运行。

(此部分内容完成于2023-04-14)

对话的门槛

结合前面的内容,你可以说我在我最TM美好的年纪里,不得不钳制自己的思想、限制自己的行为,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的不合群与无共同话题可言的问题。——但仅凭这一点,似乎各位还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

于是,此处我还要引入第三个变量:“对对话中各参与者的认知水平的估计与期待”。简单而言就是:

假设你的朋友正在谈论羽毛球

他们讨论了各个球拍的优劣和价格,球拍线的规格与好坏,还讨论了各种招式和技法。

这时,假如你不懂羽毛球,贸然加入对话是危险的: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过低,你会因交流过于不畅而遭到排挤,事实上退出了对话。

更复杂一点的定义就是:

在任意一场对话中,我们假设其中参与对话的任何一个人,在对对话主题上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大致是一样或相差不远的,因为只有这样对话才是最优的。

否则,必然出现需要额外解释的时候,因为成员中认知水平总会有较低者,而这会极大阻碍对话发展。

一个特殊情况是教学,其中老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不同。

在实际情况下,不论我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如谈论IT时)还是较低,其他参与者通常都会试图将我排除在外,以便让对话能够稳定地继续下去。一旦我参与到对话中,其他参与者可能会认为我“没必要讲那么详细”或“你不适合与我们讨论”这样——这从本质上仍是社会评判,而且是负面的。

总之,出于对社会评判及其可能的连带后果的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我被迫成为了一名内向者,不愿与社会进行接触,也不愿将自己想法表露在外。某种意义上,相较于被指责,我更愿去拥抱孤独,哪怕后者对我的负面影响甚至比前者要大。应当说我还挺感激我父母教给我一些社交礼仪,否则怕不是我现在真要成边缘人了。

(写于2022-04-14 22:03)

一点小背景和未来的计划

大约一年前我开始通过MBTI了解自己,虽然当时主要以各种梗和刻板印象为主。高一后,我开始看荣格的八功能相关理论与解析。而又在几个月前,我购置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主要都是面向治疗师等群体)。现在,2023年4月中旬,我决定暂缓一段时间,也需要到高考完后,才继续学习相关内容——这不仅是我一个自数月以来的愿望,更多的则是老师与同学们的建议。

在暂缓的这二年时间里,我想把我闲暇时间的主目标放在文学类作品上(一个自小学时我爸妈就念叨着,希望我放下技术类书籍转而阅读的东西),尤其是科幻(含纯粹的科普)以及一部分抒情和人文类社科有关作品。在游戏方面我也打算转移到纯单机、剧情导向的游戏,如《To The Moon》和《Spiritfarer》等,同时穿插些许建造/策略类游戏,如《戴森球计划》和《Frostpunk》(一直没玩);总体上,这可略等于:我将向体量较小的游戏转移,过于技术或是竞技导向的内容/产品/游戏,我可能几乎不会去深入

这个主要是出于我对近期自己心理的考量。高中生活已经让我承受了太大压力,我需要一些东西来转移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注意力。

当然,这不代表着我就不会写这些关于我自己的文章了;事实上,我希望在我放松后,能够以更好的态度写下关于我自己的一点东西